快餐3小时100元不限次数电话_24小时品茶微信wx_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

赤峰阿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深化产教融合 助力脱贫攻坚

阿旗扶贫办 2020-05-13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是国贫县,2016年共认定贫困嘎查村61个,贫困人口7972户19693人,全旗贫困发生率为12.8%。阿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是当地县域中职教育学校,采取汉语、蒙语两种语言授课,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十三五”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战略和职教方针,以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途径,以助力脱贫和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构建了旗、乡、村三级职成教育体系和扶贫工作网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职扶贫组织教育模式和帮扶模式。

一、创新中职扶贫组织模式,以党建融合为统领,推促工作传导联动。

学校在阿旗旗委旗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以校党总支为核心,辐射苏木乡镇、旗直机关、社会组织和中央帮扶企业等共20余个单位组成的联合党委,按照“共建共融、共享共赢、创新机制、引领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扶贫产业链条上设置了3个总支和14个支部,分别负责培训、销售、生产和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通过党组织的清晰构架,理顺各成员单位的职责目标,统一工作步调,促进各领域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引领和助推产业经济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新局面。

(一)学校与中化集团和罕苏木党委开展“校企苏木”党建联建,打造脱贫攻坚联合体。在罕苏木实施8000亩天然牧场划区轮牧项目,集中放养贫困户肉羊。由学校负责可追溯体系建设、技术培训和产品线上推介;由罕苏木党委政府负责土地流转、扶贫资金整合、贫困户筛选和疫病防治;由中化集团负责订单回收和推广销售,贫困户每只羊比其他养殖户增收120元以上。

(二)学校与阿旗民族文体协会党支部开展“校社”党建联建,打造弘扬民族文化综合体。以挖掘、?;?、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主旨,建设民族文化?;び氪凶酆险故竟?,组建文艺表演和手工艺品制作等十余支民族文化?;び氪凶ㄒ低哦?,成功申报为胡仁乌力格尔、民歌长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さノ?,推动民族文化?;ご泻臀幕捣⒄?,带动贫困家庭子女就业。

(三)学校与11个相关苏木乡镇、企业和合作社开展“牧草产业”党建联建,打造产业发展共同体。在当地100万亩草产业链上建设草业专业和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课堂集中学习、远程网络全程自学、顶岗实习实训”学习方式,让农牧民足不出户系统学习从牧草种植到收割销售的知识与技能,为“中国草都”建设培养合格草业工人,推动产业扶贫进程。

二、创新中职扶贫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带动社会创业就业。

(一)以转化民族文化为增收技能和经济产业,不断向“办一个专业、兴一份产业”目标迈进。

阿鲁科尔沁是蒙元文化、北方游牧文化主要传承地,蒙古刺绣、骨雕、银器、奶食品、蒙古长调等民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

为?;ご忻褡逦幕?,使之在新时代体现新价值,学校创办了民族特色专业,通过发掘民族文化、开发课程教材、组织教学实训,转化民族文化为专业知识。2016年以来,该专业先后招生375人,毕业275人。总结形成《蒙古族刺绣绣法》、《蒙牧医与饲料》、《民族服饰制作》等校本教材,使区域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传承,缓解因传承人不足而面临消亡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和在民族文化发源地、集中地建设教学点,带动农牧区小企业、合作社和家庭作坊建设,实现农牧民农闲生产和家门口就业,转化民族文化为增收途径。先后完成各类非学历培训183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人,均不同程度实现增收。

通过深化与中央帮扶企业、地方生产企业和旅游、装饰等相关行业企业合作,不断赋予民族文化时代属性,提高产品实用性和适用性,开展订单生产,转化民族文化为经济产业。先后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15个,直接为社会创设就业岗位400个。通过定单生产,带动地方800余名农牧区留守妇女居家计件生产,每年平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二)创设电商发展环境,升级传统经济为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不断向“活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目标迈进。

学校积极响应落实国家“互联网+”战略,于2016年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先后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培训3000余人次,参训农牧民能熟练使用手机、微信、微店进行农特产品销售。成功孵化网商70余个,安置地方待业大学生260余人就业,接续承担全旗电商扶贫、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为区域电商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技术保障。

学校自主研发运营“草都天下”电商平台,重点包装销售地方绿色生鲜肉类产品、特色食品、杂粮杂豆、特色手工艺品等,累计录入50类2000余个商品。利用预售、众筹、认养等线上销售方式,解决贫困户种植的蔬菜和散养的羊、鸡、猪等卖难问题,92户贫困户通过电商平台累计销售农畜产品136万元。

学校在全旗14个苏木乡镇200个嘎查村设立物流配送网点,形成农牧产品可追溯体系、上行销售体系和生产资料下行配送体系,产业链带动贫困户66户89人在快递、分拣、包装等岗位从业,农牧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可同比降低成本8%以上。电商平台厂价直销中华集团化肥,为农牧户同比节约开支14%—21%,实现节本增收。

学校结合阿旗原始游牧文化,通过校企合作和电商运营,孵化培育本地“塔林花”羊肉品牌。以毛斤每斤高于市场1元的价格重点收购贫困户养殖的当地黑头羊,经电商“梳妆打扮”,面向全国销售,品牌拉动产业发展和扶贫功能明显。

通过学校电商平台数据分析,引导地方“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岗台小米、天海葡萄、代白乌苏野果、厚德李子等特产品牌,打造了“塔林花”“那牧尔”“吉祥河”“查布嘎”等地标品牌,有效促进农牧民生产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捆绑带动贫困户利用现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参与生产,增收脱贫。

(三)创建全域职教网络,破解时间空间和转移就业难题,不断向“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目标迈进。

阿鲁科尔沁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农牧民学习意识淡薄,组织化程度低,为破解职成教育时间空间难题,学校结合地域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在人口和产业集中地建设教学实训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以学校为中心,以各分校、教学点和实训基地为基点,辐射全旗的职成教育网络,以送教下乡和“现代学徒制”模式开展教学培训。

学校以“实际、实用、实效”为技能培训原则,承担全旗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工作和京蒙帮扶技能扶贫工作。通过下乡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征求培训需求等工作,筛选全旗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培训人员628户1941人,确立了以青壮年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两后生”、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培训重点,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和就业意愿,开展“菜单式”培训。2016年以来,通过举办畜禽病防治、月嫂、农业实用种植技术、创业培训、健身教练、母婴护理、物业管理、农产品加工、法律常识等培训班多期,累计培训农牧民3000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30人。有组织转移输出部分学员到辽宁鞍山华冶集团、大连富联劳务、北京雪豹集团、锦州集装箱厂、光明物业等单位就业,月收入2500元以上。

三、创新中职扶贫帮扶模式,以教育资助为保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学校对校内贫困学生实行校长包学校、环节干部包班级、教师包学生的“三包”帮扶责任制,建立师生“一对一”帮扶机制,实施“五统一”认定办法,每年宣传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开展校内资助,争取校外资助,形成国家、地方、学校和个人四级资助体系,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按“特困、较困、一般”三级落实资助。2019年总计落实各类资助资金408.186万元,为学生创设勤工俭学岗位60个,落实“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帮助3名因贫失学学生重返校园,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阿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将始终把满足农牧民子女求学就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作为本职,把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民生事业作为最朴素的责任观,努力把学校办成方式创新的扶贫学校,成效显著的民生学校,经起考验的亮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学校。

分享到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1-03 15: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