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良涛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我的很多亲戚现在还都生活在那里,因此我对农村和农民有着割舍不下的感情。我一直希望能为乡亲们做点事,帮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有机会来到中化化肥,在中化这个大舞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广大农民服务,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在参加农化服务工作中,农民朋友对中化的信任、真诚和热情时刻感动着我。。。
“王教授,我要给您送花生”
2001年,中化化肥开通了全国免费服务热线,专门解答农民朋友关于施肥的各种问题。为了能使每一位打入电话的农民朋友得到满意的答复,2005年起,公司特别安排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的教授和专家轮流接听服务热线,现场答疑解难。服务热线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每天电话声此起彼伏。
2005年的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一天,河北省一位李姓农民朋友打来电话,点名要找王兴仁教授,并执意要送王教授一袋花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李大叔家中种了几十亩的花生,但是在化肥使用方面心里总是没底,既担心用上假化肥,又担心肥料用不好影响产量。2005年春天,心里七上八下的李大叔决定向中化化肥请教,于是打来了电话,咨询花生的施肥知识。当时接听电话的正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王兴仁教授,王教授从化肥使用的基本原理到不同肥料的使用方法,给李大叔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李大叔用王教授教的方法施肥,到了秋天花生大获丰收,他心中十分高兴,于是打来电话表达最朴实的谢意,让大家一齐分享他收获的喜悦。
尽管最后王教授没有收下花生,但来自农民朋友的真情实意让我们深受感动。。。
“《中化农业广场》让我战胜了父亲”
2005年夏天,我们接到了一个来自湖南的电话。打电话的是一个青年农民叫小刘,他在电话中向我们讲述了和父亲打赌的故事。
小刘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和父亲共同种植家里的十几亩水稻,他的父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田好手。2005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刘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化农业广场》栏目播出的“水稻田中钾肥的施用技术”,专家教授讲的施肥方法同父亲习惯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小刘认为应该按照专家的介绍科学施肥,而他的父亲则固执地认为只有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两人谁都说服不了对方。于是父子俩打赌,一个按专家教授的方法施肥,一个按习惯施肥,看谁的方法能多打水稻。等到收获时,儿子种的地每亩比父亲的多打200斤。父亲输得心服口服逢人就说:“要想致富就得学习科学知识”。现在小刘的父亲和他一样,成为了《中化农业广场》的忠实听众。
我们在为小刘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为该节目的效果感到欣慰。。。
“早知道是这样的活动,我花钱来听都乐意”
2005年11月,我们在辽宁举办了面向种田大户的农化知识专家讲座活动,一方面向农民传授最实用的施肥技术,另一方面将中化化肥的基本情况、产品特点及销售渠道介绍给大家。在帮助农民朋友提高施肥水平的同时,推荐优质产品和放心的购买渠道,使农民能够买好肥、用好肥。
11月,我和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在辽宁省连续办了11场这样的活动。每场活动都人员爆满,会场里热烈的气氛不仅将东北初冬的寒意驱走,也让我升腾出无限的动力。每次活动一结束,意犹未尽的村民们便将我和农业大学的教授团团围住,从如何追肥到如何施水提出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看着农民朋友如饥似渴学习科技知识的情景,我切身感受到了他们对施肥知识的渴望和对买好肥、用好肥的期望。
辽宁省彰武县哈尔套镇的一位农民说:“工厂的推销活动我们参加过很多次,但大多是骗取信任推销产品,服务内容相对比较肤浅。中化化肥组织的活动,是真正站在了农民的角度。早知道是这样的活动,我花钱来听都乐意。”
有一首歌中唱到“这一路的点滴,原来都是收获”。我们在农化服务中实践着中化化肥“全心全意为中国农民服务”的宗旨,既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更收获了农民朋友对我们的真情。收获是自豪的,让我们为自己和公司感到骄傲;收获是美妙的,给我们增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收获更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化化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