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事眼里,李仰景为人直率,承诺的事“砸锅卖铁”也要办到,是个信得过的人。
在家人眼里,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多年奔波在外,是个让人牵挂却又倔得“让人没有办法”的人。
几天前接到母亲病危消息,李仰景连夜从昆明赶回北京,在母亲病情稍稍稳定即要启程回昆明之前,面对记者的几次“围堵”,他答应抽时间“聊一聊”。
从把濒临破产的海南太平洋带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到在云南为集团公司寻找发展资源,采访中,李仰景谈得最多的不是个人的难处,而是业务的发展。
“公司的事情总得有人干”
2001年12月,集团公司任命李仰景为海南太平洋石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南太平洋”)总经理。当时,海南太平洋由于种种原因濒临破产,官司缠身,几位高管先后遭到暴力袭击,投资数亿元的红塘岭油码头从1995年完工后一直没有通过验收,遗留问题十分复杂,是个让人头疼的“烂摊子”。
这一年,李仰景在集团公司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进入了第七个年头,工作驾轻就熟;儿子刚满周岁,正是两个大人围着他都要忙得团团转的年龄。李仰景坦言,当年接受任命时不是没有顾虑,可公司的事情总得有人干。2005年,李仰景的母亲因患癌症病倒了。分身乏术的李仰景不得不和家人商量,最终决定由哥哥辞去了工作,到北京照料母亲。谈起家人对自己的支持,李仰景的眼睛湿润了。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海南太平洋基本走上了正轨,李仰景萌生了回总部“充电”的念头,并提出了申请。他考虑如果此次能够回京,也该尽尽孝心,帮长期照料母亲的兄长分担些压力。
孰料,一纸调令送到了李仰景的手里,集团公司决定派他赴云南组建西南办事处。
“既然组织已经决定,我服从组织安排”。李仰景在公司领导征求其个人意见时,没有讲任何条件。2006年4月,李仰景转赴云南,踏上了新的征程。
“不信邪”走活两盘棋
认识李仰景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股“不信邪”的劲头,凭着这股劲,五年多来他在海南和云南先后走活了两盘棋。
2002年1月李仰景就任海南太平洋总经理时,公司股东告诉他“只要不让我们再掏钱,你随便干”,甚至考虑有人愿意出一半的价钱就把海南太平洋给卖了。有位员工休假快结束时从家里打来电话问“海南太平洋还在吗”,让李仰景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而且,最让他头疼的还是债权人的围追堵截和一个个说不清、理还乱的讨债官司。
白天,李仰景走访当地政府、法院等有关部门,同律师一起研究应对诉讼;晚上,捧着法律、业务方面的书籍、资料苦读,探寻解决债权纠纷的办法,了解海南太平洋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了避免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李仰景承受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和工作压力。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同事们经常深夜“护送”他回宿舍,李仰景也因此养成了下车和进宿舍前先环视四周的习惯,并和妻子约定每晚九点通电话、报平安。
一年后,海南太平洋涉案金额最大并已由当地仲裁委员会裁决了的一起债权纠纷被停止执行,建设完工近八年而一直未通过验收的红塘岭油码头顺利通过验收,海南太平洋成立十年后首度盈利,为公司最终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转战云南后,“不信邪”的李仰景很快又“钻”进了陌生的矿产资源领域。他一面向行业内专家请教、与地方相关部门建立联系,一面深入到矿区实地调研,初步掌握了云南省资源布局、开采状况和经济政策。当集团公司决定重点推进某一矿产资源项目后,李仰景又数十次与当地政府沟通,与当地政府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干出来的“好运气”
谈起这几年的工作业绩,李仰景摇着头说:“我一个人能有多大能耐?都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他称自己运气好,赶上了公司发展的好时期。
“我们是给飞机加油的。如果加油操作环节出现问题,或者油品质量没有保证,都有可能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李仰景就任海南太平洋总经理一年后,开始“腾出手”根据企业业务发展需要调整组织机构和人员,带领员工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更新和细化工作流程,并严格考核、严明奖惩;同时,想方设法从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帮助员工排忧解难,以亲情化管理凝聚团队的力量。
为了尽快扭转经营局面、提高盈利水平,李仰景以成本管理为核心降低吨油费用,以预算控制为手段降低管理费用和经营费用;同时,积极培育与合作伙伴的良好关系,与货运方谈判降低货运价格,加大货款回收力度,并根据航油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油库库存、降低库存风险。2002年,海南太平洋全年节约货运费近20万元,货款回收期由原来的2-3个月缩短到1个月甚至15天以内。到2005年,海南太平洋的吨油费用、吨油盈利能力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航油作业扁平化管理模式也在行业内被大力推广。公司在人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加油量由2001年的24846吨,提高到2005年的78200吨,年创利上千万元。
转战云南时,李仰景是悄悄离开海南太平洋的,可是在机场停机坪上,所有不当班的员工都不声不响地赶来为他送行。说起当时的情景,李仰景不禁再次动容。
到云南一年多来,李仰景先后翻阅的专业书籍和资料有两尺多厚,实地调研矿区十余个,形成了多个投资建议方案。由于矿区坡陡路滑,李仰景每去一趟矿山,在乘车后都要步行两个多小时,因高原缺氧他总是汗透衣衫,夜晚却时常辗转难眠。就是凭着这份干劲,他在资源争夺异常激烈的环境中迅速打开了局面。
从海南三亚到云贵高原,李仰景一直在路上。为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并不遥远的梦想,他从未放慢过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