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那些事 |
时间:2013-11-04 来源:中化化肥 视力保护色: |
科技小院成功运行一周年。 自2012年9月起,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尹家村里多了几位年轻人,他们“先村民而起,后村民而归”,一年有300多天奔走于田间地头。他们就是中化化肥山东分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联手打造的“科技小院”的驻村代表。 如今,他们已成为当地农民信赖的技术指导员。 技术推广的“三大法宝” 大泽山镇葡萄种植面积达三万亩,其中,作为种植中心并多次举办葡萄节的尹家村就有1000余亩。 科技小院成立之初,并不为农民所接受,为期两个月的调研工作,处处碰壁。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呢?科技小院的田大伟讲起了他刚来时的故事。 在村里半山坡,田大伟第一天调研,与一位收酿酒葡萄的大娘聊了起来。“大娘您好,我们是……”,“你们这是卖什么肥啊?”,“我们是来做技术推广的,是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化化肥合办的科技小院”,“噢,农大肥”,“不是这样的,科技小院专门做农化服务,可以帮助您解答农业生产上的问题”,“噢”;第二天再次经过,“大娘您好”, “你们这是卖什么肥啊?”……问题如出一辙;第三天再次经过,大娘还是这样发问,田大伟就耐心地又给她介绍一遍科技小院;第四天,田大伟没有去;第五天,田大伟经过她身边的时候,未等开口,大娘便问道“科技小院的大学生,你们昨天怎么没来啊?”接下来又开始重复了几天前的对话。几次下来,大娘终于决定试试中化的肥。 田大伟还曾调研一家农户,阿姨与婆婆二人正在拣选葡萄,田大伟开门见山开始介绍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化化肥、研究生等等,阿姨背对着田大伟不做声,婆婆搭腔说道:“你们知道玫瑰香、巨峰、泽山一号葡萄叶片什么样吗,摘给我看看。”这的确是个难题,但好在田大伟和同事们有备而来,一一答对。“说说葡萄一些病虫害的病状与用药?”具有专业背景的田大伟他们还算对答如流,而这时,农户阿姨侧过身来开始纠正他们的错误。面对阿姨态度的转变,田大伟又借农药话题,讲些治病机理性的内容,并且从投入入手讲解科学用药的好处,慢慢地阿姨转过身来了。后来经了解,这位农户阿姨是有着近30年种植经验、全村公认的葡萄种植能手,再后来,这位堪称“中国好提问”的阿姨成了科技小院专家团队中的一员。 农户们实际种植经验非常丰富,但他们依旧希望接触科学的、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心交心、简单的重复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便是科技小院成员获得认可的“三大法宝”。 苦中作乐收获成长 尽管环境与条件是艰苦的,但科技小院成员们的心态是积极的,笑容是灿烂的。 在简陋的农屋里,他们熬过酷暑严寒;没有大型超市、没有冰箱,每逢集市他们都要买上足够耐放的菜蔬;没有书房、没有大床,他们挤在上下铺听着铁床吱吱作响;没有西装革履,他们便穿着便服在田间认真示范、悉心指导。他们自烹自饮学会生活,谈天说地加深友谊。 在举办外村科技小院辐射第一站的秦姑庵培训时,田大伟意外受伤,为兑现承诺,他带伤讲课;彭雪松原本皮肤白皙、文质彬彬,一年的田间示范、现场答疑使他成为了皮肤黝黑、地道的专家;宫帅为做宣传网站,凌晨三点多与蚊虫为伍,第二天与红包为伴;美女师妹田慧硬是练就出了一身好厨艺,也从害怕蚊虫的娇弱女孩磨砺成了“刀枪不入”的“女汉子”。 科技小院里的主人公 生产生活都变样 因地制宜,联合高校引进先进的科技理念与技术,建立技术集成示范园;游走于田间地头,实时了解生产实际问题;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大讲堂,建科技广播、科技围墙、农业科技飞信群;关键时期摆摊坐诊,手抄发放明白纸;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工具随时地为农民答疑解惑……中化科技小院的到来,创新了农化服务的形式,改善了农户生产品质。 中化科技小院,还改变着现代农村的生活:组织各种节日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开设小小补习班义务辅导中小学生,小院也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帮助村委,热心邻里,被形象地誉为“村官”。 村里老年人协会主席尹元山说,正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今年尹家村获得了两个文艺荣誉。 一年来,科技小院建立中化示范园5块,引进测土配方施肥、果园生草及水肥一体化等4项技术;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11场,培训300余人;组织葡萄田间观摩会4场,参观的农民有120余人次。在葡萄整体不景气的行情下,今年示范户产量提升12.6%,成品率大幅提高,每亩收益增加近4000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今,中化科技小院的成员们消除了村民的疑虑,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服务宗旨,向农民传播着科技知识,解决着生产中的问题,改变着村民的种植习惯,为村民们带去丰收的希望。 作者:王雁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