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头发丝量精度 |
时间:2017-04-21 来源:重庆日报 视力保护色: |
4月18日,李剑兵正在演示轴瓦刮削技艺。记者 熊明 摄 李剑兵,生于1973年12月,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工程基建维修中心维修经理。 作为重庆为数不多掌握轴瓦刮削技艺的钳工,他能胜任高精度的轴瓦刮削作业,刮削出的瓦面不仅平整度极高,甚至和转动起来的轴距离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 “哐当哐当……”2014年3月的一天夜里,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的值班人员发现用于空分制氧的膨胀机剧烈颤抖,他立即关停生产线,检查故障原因。 原来,这台机器因为润滑油里有杂质,轴瓦被高速旋转的轴刮伤了,要想重新让机器运转起来,必须用刮削的方法修复轴瓦。 这可给公司出了难题,因为这台机器每分钟转速高达3.2万转,对刮削精度要求格外高,他们在此之前修复的机器每分钟转速最高只有三四千转。 当时,重庆还很难找到谁有这手艺。有人建议去外地请师傅,但费用高昂不说,设备停产时间过长,还会造成上千万元经济损失。 情急之中,有人提议让公司钳工李剑兵试试,他的刮削技艺在厂里无人能及。 还在睡梦之中的李剑兵接到电话,立即赶到公司,花了7个多小时,将轴瓦成功修复,机器重新恢复运行。 刮削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 4月18日,在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的工程基建维修中心,李剑兵向记者演示粗刮和精刮两种轴瓦刮削技艺。只见他站在工作台旁边,身、腰纹丝不动,右手握着刮刀刀柄,左手扶着刀背,粗刮时,先是将刀按在瓦面上,臂膀用力带动刀刃往后一刮,然后将刀提离瓦面,精刮时,手腕轻轻摆晃,刀刃在瓦面上微微扫过,“一副直径320毫米的大瓦全部刮一遍,要5万多刀,70多毫米的小瓦也要3000多刀。” 李剑兵告诉记者,如果机器轴瓦损坏,需要修复或更换新轴瓦,就需要按照参数要求对受伤轴瓦或新轴瓦进行刮削,除了要保证瓦面刮削的平整度,还要严格控制瓦面与转动起来的轴之间的距离,如果距离过小,轴瓦会升温烧坏,距离过大,机器会振动进而影响关联机组运行。 所以,看似重复的动作,其实每一刀的用力轻重、线路走法,都极其讲究。 如何检验刮削效果是否符合要求呢?只见李剑兵将轴放在刮好的下半副轴瓦里,再在轴上放上一根铅丝,将上半副轴瓦盖在上面,最后用千分尺测量压出的铅丝厚度,“根据不同机器的参数要求,铅丝最厚不会超过0.25毫米,薄的甚至只有0.1毫米,产生的误差连一根头发丝的粗度都不能超过。” 选择这行就要做这行的“佼佼者” 李剑兵的好手艺靠的是勤学苦练。 1993年,中专钳工专业毕业以后,李剑兵进入现在这家公司,跟着师傅易永明学习,和其他钳工一样,拆拆螺丝、换换阀门,每天干的都是诸如此类的简单工作。 两年以后,李剑兵参与了一次机器大修,看到师傅拿着刮刀刮轴瓦,觉得很新鲜,便求着师傅要学这门技艺,百般恳求,师傅才答应。 这可不好练,“最初,每天用废瓦练两个小时,手膀、手腕就酸痛得不行,吃饭的时候,碗都端不起来,持续练了一年半,才开始帮师傅做刮削工作。” 李剑兵成为公司第二个有这功夫的人。后来,公司陆续购进高转速的机器,需要刮削轴瓦时,才发现李剑兵和师傅的手艺够不上格,只能从外地请人。 于是李剑兵下决心,自己也要练成高精度刮削的本事。他利用一切休息时间练习刮削,并按照新机器的参数,用类似材料制作同尺寸的假轴,用假轴无数次检验刮削效果,进而对自己的手法进行调整,最终才练就今天的绝活。 “我之所以要让技艺精益求精,是因为我小时候,同为钳工的父亲告诉我,选择这行就要做这行的‘佼佼者’。”李剑兵说,这门技艺难度特别大,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李剑兵总是对有学习要求的同事耐心言传身教。 不过到目前为止,整个公司近300名钳工,有20人勉强会操作,能熟练操作的只有5人。李剑兵希望能努力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何欣 http://www.cqrb.cn/html/cqrb/2017-04/21/009/content_16578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