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无阻——记高温下、台风中坚守岗位的中化东方储运一线员工 |
时间:2013-08-19 来源:中化东方储运 视力保护色: |
40.6摄氏度——刷新了上海市140年来最高温记录。 一个个让人心惊的数字以及申城一天比一天高的气温成为了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话题。空调俨然成为大家开展室内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 然而,有这么一群从事户外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享受空调带来的舒适和凉爽,凭借着信念、韧劲,在申城史上最热的七月里顽强地工作着。 他们,便是中化集团下属中化中石化上海东方石化储运有限公司(简称中化东方储运)生产班组的一线员工。 骄阳淬炼出信念 7月24日,虽说才上午10点,但炙热的骄阳却已经高悬在当空。接到当班经理“301储罐控尺发船”的生产指令时,计量员小姜的脑袋嗡地一下就大了。库区的道路被晒得白茫茫一片,热气烤得不远处的槽车看起来弯弯曲曲的。可他知道,船不等人。小姜一咬牙,便带着工具上了油罐。 控尺是个麻烦活儿,计量员要提前半个小时爬上油罐,一尺一尺地放、一尺一尺地收,算液位、算时间,掐着表喊停,多发了少发了都不行。事情虽不大,可是责任却不轻。户外气温38度,储罐温度已达40多度。热气混着重油的气味通过小小的量油孔扑在脸上、粘在身上,像是要从毛孔里钻进去一样。太阳就挂在小姜的头顶,近得好像伸手就可以抓到。环顾四周,除了自己的影子,再找不到一片可以用来遮阳的阴影。汗水流进眼睛里,又酸又痛,却又不能隔着手套直接去揉。如果脱下手套去揉眼睛,短短几秒钟内,超发事故就有可能发生。小姜只好用袖子勉强地擦一擦,一不小心,湿透的衣服上便沾上了两朵新鲜的油花。 终于,熬人的三十分钟过去了。小姜浑身湿透地下了油罐,当他晃晃悠悠经过重油泵房时,看到同样汗流浃背的项师傅调节完阀门,从泵房里走出来。小姜像找到一个宣泄口一样,不停地向他报怨天气、抱怨太阳、抱怨那个会冒热气的量油孔。而项师傅却只是淡淡一笑,接过小姜手上放工具的塑料桶,平和地说:“别抱怨。这天气,班组里谁不和咱们一样在拼命呢!走,吃饭去。”说完,提着工具桶向库区大门走去。小姜楞在了原地,若有所思,一下子他就释然了:“是啊,大伙都在坚持。这耀眼的阳光何尝不是淬钢的烈火,而自己不就是需要百炼的一块钢吗?” 汗水凝聚了激情 七月,正是东方储运四期工程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为了保证动火点作业安全,生产部安排部分倒班员工参加专业的监火培训,并组织了一支兼职监火队,在大休期间配合完成监火工作。 大朱原本是公司专职消防队的一名队员,因为工作积极认真获得了调换岗位的机会,成为了一名生产一线储运工。早在部门刚开始应征兼职监火员的时候,大朱就第一个报了名。他觉得公司多次给消防队员们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和表现自己的平台,他自然应该尽己所能。 大朱在监火时总是带着一个装满大麦茶的大号咖啡瓶和一块干毛巾。不论天气多么炎热,除了吃饭和如厕,大朱从不离开监火点一步。哪怕是动火人员暂停工作回去休息了,大朱也要花上半小时仔细检查焊机电路是否断电、操作工具是否合理摆放等安全事项。 大朱比较容易出汗,只要在室外待上一会,衣服上就能绞出水来。他只好拿毛巾一遍遍地擦着身上的汗水,擦湿了放在架子上晒干了又接着用。回到休息室,几位老员工总会叫大朱多进来休息休息,吹吹空调降温。大朱却总是笑呵呵地说:“谢谢师傅们,我没事儿的。我多在外面站一会儿,工人们便多些时间干活。工程也好快点完工。”有人劝他说:“你在那儿多待半小时,7号罐区的油罐就能造好?”大朱却笑着继续用毛巾擦着额头,口中还念念有词:“积少成多,积少成多。” 泥泞承载着未来 夏天的上海常常受到台风的侵扰。今年入夏以来的第一场台风“苏力”如期而至。虽然台风并没有直接对上海造成影响,但却带来了一丝久违的清凉。当然,还有雷电和暴雨。 老沈是一名在东方储运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储运工,如今他已经50多岁了,每天重要的工作之一便是两次库区巡检。 “苏力”登陆期间,上海风雨大作。气象局几乎每晚都发布蓝色大风和暴雨警报。出于安全考虑,公司停止了库区大部分的生产工作,码头的靠船计划也不得不一再拖延。可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老沈依然在凌晨3点穿上雨衣,带着手电和雨伞按时来到库区进行巡检。 东方储运位于江畔,下雨时,风总是特别大。老沈手中的雨伞好像纸片一样脆弱,他索性收起雨伞,扣好雨衣纽扣,继续向前走。公司的四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不少罐区的地面也在进行翻新和硬化。一些地方经过大雨的冲刷,瞬间就变得泥泞起来。 因暴雨的影响,即使开着手电,能见度也只在三四米开外。脚下的泥泞像沼泽一样包裹着老沈的双脚,想要阻止他前进的步伐。但是老沈一手拿着手电,一手用雨伞当拐杖,一步一步试探着往前走,比往常更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个阀门、每一个接口和每一台机泵。平时花两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巡检,这天晚上老沈花了三个多小时才完成。 吃早餐时,当班经理小许坐到老沈身边,说:“沈师傅,今天早上我准备安排年轻员工进行巡检的,没想到那时候您已经出发了。以后遇到这种天气您就别巡检了,我会安排别人去的。”老沈放下手中的早餐说:“没关系的,想想公司刚成立那会儿,咱们什么风雨没经历过?如今公司在加速发展,更是用得着咱们的时候,你们也要好好干啊。” 一句简单的“好好干”是老沈对东方储运二十年来的承诺,也是老沈对公司未来的向往。 在储运班长交接班使用的笔记本每一页的最后,储运班长都会写下“安全完成生产指令”八个字。很少有人会去在意这句话,因为与写在之前的工作内容比起来,这句话的确有点微不足道。然而,这八个字是闷热的梅雨季节里老师傅们蹲在蒸汽管线旁接法兰时写下的;是计量员酷暑酷寒在油罐间上上下下做商检、做控尺时写下的;是发货员忍着司机的冷嘲热讽仔仔细细检验槽罐时写下的……这简单的八个字,体现了东方储运一线员工的精神,体现了“中化魂”。 作者:姜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