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的变革者——记中化集团先进工作者、中化东方储运总经理王国伦 |
时间:2013-09-22 来源:中化东方储运 视力保护色: |
对于初入公司的新人来说,若不是同事介绍或者宣传资料提及,很少有人能认出王国伦就是中化中石化上海东方石化储运有限公司(简称中化东方储运)的总经理。身着与普通员工一样的工作服、略显黝黑的皮肤和并不魁梧的身材给人亲切与淳朴的感觉。 2010年,王国伦来到中化东方储运担任总经理。三年时间,凭着敢于创新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从全面整改环保系统,到大修储罐,再到四期扩建项目启动,他引领东方储运向着国内第三方石化仓储物流标杆企业迈进。 身体力行,突破环保瓶颈 中化东方储运运营20年来,环保设备老化成为了制约公司发展的主要瓶颈。2011年6月,当王国伦检查污水处理厂雨污水池的运行状态时,发现了罐区一处雨水井竟与旁边的污水系统相通,导致了污水外溢。 2011年8月,就在着手进行地下管网项目改造时,由于管道常年失修老化,导致了库区污水溢出。几次溢污又恰巧赶上台风汛期,暴雨不断,王国伦就带着所有党员到罐区,蹲在地上一点点清理溢出的污水油渍。每一次溢污,都像是针扎到了心尖一样,让王国伦心痛不已。“公司要发展,很多问题必须彻底解决,彻底改造,否则问题永远没法根除!” 王国伦亲自调研,对隔油井和污水井进行重建,对化工污水和油污水分流进行改建,并启动主设备维修,改造老旧储罐和环保系统,同时大力完善HSE管理体系,通过强化生产标准化和作业票管理、完善施工现场督察机制等方式加强日常安全管控,实现了“安全生产、环保生产、精益生产”。 经过持续整改,2011年10月29日,在国资委等七部委国家陆源溢油风险防范检查组的环保和防溢油工作突击检查中,中化东方储运的各项污水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公司环保软硬件设施保障能力和管理体系的规范性得到全面提升。 坚持不懈,扩建项目终获批 环保设施设备的整改,只是确保公司正常运营的基础,若要公司更长远的发展,硬件设备是关键。2011年,为突破公司经营瓶颈和提升安全环保保障能力,东方储运启动了四期工程扩建项目。项目拟新建7座化工品储罐,并配套建造一座1万立方米的应急事故池。但是项目审批困难重重。土地规划、安监、环保等等一道道仿佛不可逾越的沟壑将四期项目的前期审批拒之门外。在很多人都已失去信心时,王国伦一直在坚持:我们一定可以! 他鼓励项目组人员不要气馁,转变工作思路,开始了一轮轮诚恳的沟通,终于促成了项目专题会议的召开,项目最终获批。从2011年3月集团总部批复方案,到现在项目即将完工,在这700多个日夜里,王国伦率项目组历尽周折。为了通过环评审批,他们单就如何修建改造应急事故池的问题,就召开会议不下10次;尾气收集方面的工作缺少相应技术规范支持,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他们化解项目前期的各种难题,并克服“边生产、边施工”的困难,保证了业务经营稳定和项目施工进度。 王国伦曾说:“好事多磨,上天在检验你是不是配得上这件好事儿才会来磨你。其实磨的不是这件事儿本身,而是办事人的意志、心态。一件事儿经历的坎坷越多,它所创造的价值也会更大!” 广招纳新,不拘一格育人才 王国伦不仅在业务经营和企业管理方面雷厉风行,人才培养方面也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公司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在储罐大修、新建项目的双重压力下,公司还需要面对低迷的石化市场行情,中化东方储运一度出现业务量下降,员工状态也日渐消沉。王国伦开始对公司人员大胆调整,打破中层岗位固化模式,能者居位闲者让贤。 生产部经理刘伟就是受益者,他说:“这次的提拔促使我在工作中不断寻求变革得以锻炼和提升!”在刘伟上任生产部经理半年后,班组青年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朝气蓬勃,工作中的闪光点不断呈现。 王国伦注重培养青年人的激情与创造力,这也使得公司业务不断得以开拓。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公司连续三年经营业绩创造历史新高。 在员工的心里,王国伦威严而慈祥。在2013年团支部组织的青年活动启动会上,他告诫所有中层干部:“青年人是公司发展的希望,他们会给公司带来创新,带来变革,领导的任务,就是要带好他们,给他们创造发挥的平台。”一席话让在座的青年人倍感鼓舞。在公司的中层干部中,80后年轻人占到了三分之一。三年来,中化东方储运广招纳新,各个岗位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逐渐打造了一支优秀团队,推动公司不断发展。 作者:吴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