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沃土 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记一群可爱的中化农化人 |
时间:2013-10-08 来源:中化农化 视力保护色: |
黝黑的皮肤、灿烂的笑容,负责马铃薯用药、人称“土豆妹”的张辉,一年365天有300天奔走于田头地块。这个可爱的姑娘,以别人难以想象的热情和执着,为农户提供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和用药指导。 像张辉一样扎根沃土,倾力服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来自中化集团下属的中化农化有限公司(简称中化农化)。从拥有广袤黑土地的黑龙江到有千年历史的安徽寿县,从瓜果飘香的新疆到鱼米之乡的江南,都印下了他们的足迹。 中化植物医院服务“最后一公里” 刚刚过去的8月,在水稻种植大县安徽寿县的一些乡间小道上,经常能看见标有“中化植物医院”的大篷车行驶在路上,对于当地很多农民来说,中化植物医院已经从一个新鲜的面孔,变成了一个知心的朋友。适时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知识、辨别真假农资产品的技巧、手把手地教授施药方法……中化植物医院的专家们总是第一时间将这些知识免费传授给大家,让农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再遥远。 8月,正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但是今年寿县却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和干旱,缺水导致地面龟裂,有的田块甚至出现干热风导致的水稻大面积干枯、死苗现象。看着自家田里干裂的土地和被烈日炙烤得病恹恹的水稻,寿县东楼村的村民王永林止不住地叹气:“今年种了几十亩地的水稻,再这么下去,一点收成也没有可怎么办?”像王永林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也正因如此,自7月成立以来,中化植物医院的工作人员就紧张地忙碌着。“来这儿也就两天时间吧,我们的大篷车就开始穿梭于田间地头、乡间小道了。”苗健、郑雪松白天顶着烈日,奔走于寿县多个乡镇的田间地头,查看旱情对水稻的影响,晚上回来还要与寿县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联系,研究解决对策。 一顶简易的遮阳棚、两条长条凳、一个小木桌、一叠技术明白纸就是植物医院大篷车的装备,中化植物医院的专家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工作。每到一村,简易的小棚里总是挤满了焦急的农民,他们纷纷拿着自家地里的稻苗前来咨询。中化植物医院专家们亲切的乡音俗话、细致耐心的讲解给农户们带来了一丝安慰和希望。 一听说中化植物医院的大篷车来了,王永林赶紧拿着自家地里的稻苗,急匆匆地赶来。看似正常的稻穗,专家却一眼看出其中的问题:由于高温的影响,王永林家的水稻变成了败育稻穗。技术专家指着穗尖部只有一半的颖壳讲解着,“水稻稻穗发育时,受高温逆境影响会提前破口,但破口的稻穗不扬花,或是刚破口的稻穗即显现黄色花粉而非乳白色,王永林拿来的正是刚破口没有扬花的败育稻穗。”前来咨询的很多农民表示,自家田地里的稻子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并询问如何才能减少损失。技术专家建议浅水层稻田施药防治稻纵卷叶螟及孕穗期病害时,添加叶面肥可以增强水稻抗逆能力;已经龟裂及轻微枯尖的稻田应想方设法灌水,以减轻高温对水稻的伤害程度;已经死苗的稻田,改种玉米等其他抗旱作物,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失。 咨询结束后,中化植物医院的工作人员还向王永林、任辉等农户发放了可供防治30亩地病虫害的药剂。拿着赠送的防治药剂,王永林握着专家的手说到,“幸好有你们专家在,要不我的水稻就白种了。” “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寿县当地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老家种地的多年纪较大,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病虫害防治知识也较为匮乏,基本上处于‘别人用什么药,我就用什么药’的盲目状态。”苗健告诉记者,一旦贻误了防治时间,就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颗粒无收。中化植物医院能够帮助农民学习科学的种植、防治知识,让农民享受到科学种植防治带来的成果。 除了大篷车走村入户,中化植物医院技术培训班统一授课也不甘落后。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期,中化植物医院连续两次为100多名种植大户和村干部免费做了技术培训,不仅有理论讲解,还有基地实训。在第二期农民植保培训班上,授课专家带领学员深入田间,现场讲解水稻生长状态、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时间及如何选择防控药剂等方面的知识,并手把手教学员如何正确配药和使用弥雾机。 从建院至今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中化植物医院共举行了2期技术培训班,8次专家坐诊和1次基地实训,培训农民达400多人次。 一体化作物植保解决方案帮农民降本增产 黑龙江省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丰富的粮食作物。今年5月,中化农化与黑龙江植保站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联合为黑龙江省部分试点农户提供植保产品、技术服务及残留监测等在内的一体化作物植保解决方案,致力于通过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植保产品及科学合理的施药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减少农药施用量,保障生态安全,帮助农民实现降本增产。 “为了能尽早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几天时间,我跑了几千亩的玉米、水稻和马铃薯田,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刚进5月,中化农化的营销经理欧军便开始忙活起来,他负责的是公司中国营销大区北区。欧军和他的团队伙伴一起,会同省农科院专家、省站专家,针对克山、肇东、五常和方正四地农业技术中心提出的玉米、水稻和马铃薯病虫草害全程防控,确定植保技术方案。 方案制定之后,短短的几天时间,要求参加示范工程的农民络绎不绝,涉及作物面积达3万多亩。欧军告诉记者,农民大多是冲着“统一组织、统一技术方案、统一供药、统一喷药”的标准化、规范化技术服务而来的。“我们要通过第一批的成功带动更多的农民加入,让更多人通过现代农业植保服务丰收增产。” 示范点第一期除草方案效果非常明显:两个示范点的封闭药剂使用量均较往年降低约20%;五常示范点的效果更是平均达到90%以上;示范点万亩水稻后期没有使用任何苗后除草剂,有效地降低了农药使用次数,降低了农药残留。 草害防治顺利完成,病虫害防治工作也不能放松。从6月下旬开始,各个示范点的工作人员针对玉米、水稻、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要求,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在方正示范点,7月上旬采用爱可防治水稻叶瘟病的平均防效达到90%以上,克山、肇东示范点的玉米大斑病也得到有效防治。 而入夏,克山等地阴雨绵绵,高温高湿天气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在部分地区提前发生。克山示范点的工作人员走访示范点以外的多个地区,深入调查病害发生的程度及范围,结合示范点马铃薯的生长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防治药剂喷洒方案。调查显示,克山植保站药效防治效果达到80-85%。考虑到后期气候还可能导致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各个示范点工作人员继续坚守在一线,与植保站的农技人员商讨,及时调整防治方案,确保防效。 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进入9月,欧军和黑龙江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再一次来到示范基地,基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8台大型马铃薯收获机突突突地在田地忙碌着,收获机走过,一个个圆溜溜、胖乎乎的马铃薯从土中跳了出来,上百名薯农紧跟其后,忙着选薯、装袋、装车。正在忙碌的克山仁发合作社的李凤玉掩饰不住喜悦,“今年天气其实不利于马铃薯生长,我一直担心着,没想到现在是增产又增收,多亏了农业植保技术服务新模式!” 创制新产品让农民尝甜头 要不断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高科技含量的优质产品少不了,中化农化技术小组的成员们,为此辛勤地忙碌着。技术人员科学用药、适时监测指导,示范点内防治病虫草害的良好效果,让参加示范的农民尝到了甜头,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收入。 奔走在各个田间地头,选取试验场地,监测试验结果,这些都是技术小组成员每天例行的工作。 常年驻点云南的张向钢,就是其中一名普通成员,在长途汽车上颠簸了十几个小时、刚从保山回来的小张,忙着收拾行李,正准备赶往下一个试验点。“习惯了,经常在外跑,能锻炼身体。”小张秀着被烈日晒得黝黑的皮肤,笑着说,“每做完一个试验,特别有成就感”。 小张管理的试验点,大多交通不便,有些村庄不通车,幸运的话可以搭村民的摩托或是小马车进村,没顺风车又赶时间时,只能一步步地走进村。对此小张却不以为然地说,“云南的空气好,风景又美,走路是有氧运动,多好啊。”别人眼里的苦,在他这却又是另一种美。 对于创制新产品的示范工作,中化农化的技术人员更是不懈努力。SYP-9080是新获证的酰胺类杀虫剂,公司在全国统一组织示范样品,动员所有产品经理与技术经理到水稻九省产区,与各省级植保站共同开展SYP-9080防治水稻螟虫的田间示范,优秀的防治效果得到各省农业部门的一致认可,为未来确保农民水稻丰收增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止9月底,中化农化的技术小组共开展了产品应用示范49项,田间试验已经完成180多项,正在进行、年底前即将开展的试验还将达到百余项。 情所系,行所谋,心所愿,中化农化人在一步步践行自己的承诺,怀着一颗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心,努力前行。 作者:周新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