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之光——记“光明行”志愿者、中化塑料综合贸易事业部周平 |
时间:2012-01-20 来源:中化塑料 视力保护色: |
周平他们的志愿者行动正如黑暗中萤火的点点光芒,虽然微弱,却依然能带来刹那光明,让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微笑着对光明报以美好的向往。 “对于我自己,没有什么可说的,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就重点介绍‘光明行’吧,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这是周平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周平,1954年出生,中化塑料上海分公司综合贸易事业部的一名经理。从2009年开始,他每年利用年休假参加“光明行”白内障复明慈善活动。顾名思义,这个活动旨在让贫困地区患白内障失明的患者重拾光明。该活动提倡“慈善直达”,即每一位慈善捐款人都必须做当年“光明行”的志愿者,既要出钱也要出力,要亲自跟踪和监督善款的使用情况。 除了每年捐出几个月工资,周平还先后跟随慈善团队,深入了西藏甘南、内蒙科尔沁草原腹地、四川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当地医疗情况,并为当地贫苦患者送去温暖,全程吃、住、行等费用,和每个志愿者一样,都是他自己承担。 我没有做什么 访谈过程中,“我没有做什么”几乎成为周平的一句口头禅。这位在中化已近30年的老中化人待人亲切,行事低调稳重。周平参加“光明行”三年来,同事却几乎不知情。“只知道他年假的时候去了内蒙古等地,要不是一次吃饭时他自己说漏了嘴,我们还一直以为他旅游去了。”一位同事说。 周平却淡淡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而且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 只恨分身乏术 每次参加“光明行”,周平总是身兼数职:医疗设备的运输和拆装,配合医生为患者安排病床,还要负责发放药品及其他辅助性治疗工作。“每个志愿者都不例外,很多事都是自己做。”周平说。 “光明行”活动去的多是边远地区,火车常常是唯一可选择的交通工具。“没法托运我们就自己扛。每次我们都抱着装满药品和器材的箱子,在火车站的人流中拼命往前挤,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来。”,周平笑着说,“我们就想着,千万不能把药品和器材弄丢了,否则没办法给患者做手术,我们就白来了。” 到达目的地后,经常顾不上休息,周平等志愿者们就立刻投入到门诊和手术的准备工作中去。安装仪器和设备、准备病患的手术服、研究安置方案……正式开诊后,他们又来回穿梭在门诊室和手术室之间,接待患者、询问病史、检查视力,上药散瞳……一天下来,“腿都肿了好几圈”。“不过最辛苦的还是医生护士,他们才是最可敬的人,我们只是做了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他们才是最可敬的人。”周平依然这样强调。 痛并快乐着 如果说身体上的累和苦还能承受,那么对于志愿者们来说,最不好受的还属深入贫困地区所遭遇的心灵冲击。“真得太让人沉重了”,周平动情地说,“一家4、5口人,总共就几套能见人的衣服,谁出门谁穿,你能想象吗?” 周平讲了一个故事。彝族汉子木呷带着小儿子翻山越岭来到越西县城。问及孩子病史时,男人支支吾吾地说,“家中三个孩子都盲了,可身边只有五十块钱,只够带一个孩子出来。”志愿者们一听,二话不说,派车直奔他家中,将余下两个孩子都带到了医院。三个因因先天性白内障的盲童齐刷刷站在医生面前,衣衫褴褛,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大家心里都说不出地堵。”周平回忆道。所幸后来通过手术,三个孩子都成功复明。临别时,木呷不停地念叨:“你们是大恩人,救了我全家的大恩人。” “光明行”活动每天要接待400-500名当地贫困的病患,周平说:“每天都在不断经历大悲大喜的过程,有目睹贫困的心酸、心痛,也为能帮到他们而高兴。我们付出了爱,收获的是快乐,因此收获得更多。”周平说。 是的,周平他们的志愿者行动努力正如黑暗中萤火的点点光芒,虽然微弱,却依然能带来刹那光明,让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微笑着对光明报以美好的向往。 “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我会把这项活动一直坚持下去。”57岁的周平如是说。 作者:刘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