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甲钊,英伦创业先驱 |
时间:2011-12-01 来源:世界新闻报 视力保护色: |
相对于如今几百家之众,那时虽然有上述若干中资企业在英落户,毕竟是凤毛麟角。中化英国在化工进出口领域可谓占尽天机,一枝独秀。讲起今昔巨大变迁,雷甲钊以尿素为例,做了具体生动的说明。 他风度翩翩,儒雅知性;金丝镜片后那双细长的眼睛闪烁着淡定而悠远的光芒,仿佛叙说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海外创业故事……他就是雷甲钊,中化(英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这是英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华,揭开了中英关系新的篇章。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现中化集团)在英设立分支机构(中化英国),并于1987年正式运营。可以说,中化英国的成立是当时中资企业在英国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雷甲钊1989年首次来中化英国工作,1991年回国;1999年二度来英,至今一直担任中化英国的董事总经理。他回忆道:“当时在英设立分支机构的主要是外贸公司,有中国化工、中国五矿、中国粮油、中国土畜产等,统一归口中国外经贸部。中化英国开始是做化工品出口,90年代初做起了石油贸易,因为英国是全球石油交易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和期货交易中心。随后由于石油业务量不断增加,便分出单设了中化石油在英的分支机构。” 相对于如今几百家之众,那时虽然有上述若干中资企业在英落户,毕竟是凤毛麟角。中化英国在化工进出口领域可谓占尽天机,一枝独秀。讲起今昔巨大变迁,雷甲钊以尿素为例,做了具体生动的说明。 中国对尿素的需求量巨大,过去主要依赖进口,那时的中化总公司垄断了这一市场,也就是说,每年全球上千万吨尿素销往整个中国大市场,全部是由该公司来进行中转贸易服务的,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到后来就全部放开了,各需求企业可直接从海外进口。同时,中国的自产能力也在不断增强。1996年中国还进口了600万吨尿素,第二年就宣布停止,因为中国已完全实现尿素的自给自足。几个月内,进口尿素由每吨200美元跌至60美元;后来更是逐渐转变为中国向世界出口尿素。 进出口格局的这种变化对中化的冲击可想而知。当年中化英国连同美国与香港分支机构每年能向中国进口1000多万吨化肥;而现在,虽然有些产品如钾肥等仍需大量进口,但中化已完全不能像过去那样主导市场。 历经风浪的中化英国并没有被击倒,而是审时度势,努力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积极投身竞争的大潮。雷甲钊介绍说:“1999年我第二度来英,当时中化化肥公司只是个外贸进口代理公司,北京总部加上英美和香港等3个网点一起,国内外工作人员总共只有100多号人,而今国内外职工已经发展到2万多人。 “过去中化在国内没有销售网点,而现在国内也能直接做分销以及产品生产,有18个分销中心,1800个分销点。独资与合资生产厂共有14个,年生产化肥1400万吨,各厂职工加在一块儿有1万多人。中化已经由单一外贸进出口企业转型为业务涵盖生产、贸易、研发多功能综合性大型企业。中化集团已连续20次入围世界五百强企业。” 这位在英工作十几年的五朝元老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对我们来说,过去是外贸垄断行业,没有竞争,做起业务肯定容易一些;现在竞争压力大了,与过去相比工作难度也大了很多,远远没有当初那么风光了。” 弹指一挥间,25年过去了。当年的中化进出口贸易公司已转制为中化集团。伴随着总部的发展步伐,如今的中化英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雷甲钊告诉我们,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省级以下的专门负责进出口的外贸公司可以说都不存在了,因为在如今这样的高度信息化时代,企业直接就可以获取各类贸易咨询,直接做进出口,不再单纯依赖外贸公司的中转。因此,如今已没有专门的外贸公司的概念了,而是把中国本身也视作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在包括产、供、销的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经营、发展规划。 雷甲钊经历了冀朝铸、马振岗、查培新、傅莹和现如今的刘晓明5任中国驻英大使,他本人二度来英也已12年,绝对属于中资企业在英元老级人物。 每逢佳节倍思亲,当年中资驻外机构不多,人员也相对很少。春节一到,没有回乡而留守英伦的人们那种莫名的乡愁便浓浓淡淡,挥之不去。那时最让大家觉得温馨的事情就是聚到商务处包饺子,饺子吃完了接着去大使馆总部吃那里包好的饺子,进行联欢活动…… 雷甲钊在中化已经工作了近30年,主要从事化肥方面的专业。来英挑梁中化英国也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他还清晰地记得1991年第一次来英工作时为英国商人牵线搭桥的事情。那是行将任满回国前,他为一位英国做活性炭生意的商人介绍了中国的产品供应商,然后就回国了。8年之后,雷甲钊再次来英,特意联系到那位英商。英商满怀感激地把他邀请到自己的办公室。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那位英国私营企业主顺着当年雷甲钊提供的信息主动出击,在中国大陆不断拓展自己的客户范围。雷甲钊在他的办公室墙壁上见到了一张中国地图,上面到处插满了鲜艳的小红旗,那可都是他“占领”的市场阵地呀,这令再度相见时的雷甲钊着实感到了震撼。这位英商说,当年他做本土贸易,把英国的活性炭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但自从雷甲钊介绍了中国市场后,他发现这个新兴市场充满活力且物美价廉,于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中国,并通过他多年做贸易的行销渠道,将中国活性炭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生意做得如火如荼。 现在雷甲钊除了依旧专注于化肥业务之外,还兼任着中化欧洲集团的总经理,并同时兼任英国中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这位在英工作十几年的五朝元老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对我们来说,过去是外贸垄断行业,没有竞争,做起业务肯定容易一些;现在竞争压力大了,与过去相比工作难度也大了很多,远远没有当初那么风光了。但是压力能变成动力,大家工作更细致了,质量更高了,服务意识也更强了。中化从创建至今沿留下来并越发成熟的稳健细腻、有条不紊的管理模式,从前所积累的人脉和资金以及最宝贵的信誉,现在依然推动着我们稳步向前。而从国家来说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竞争的企业多,为国家创造的产值就多;竞争的企业多,产品的质量就高,货比三家嘛。所以无论是为中化小我,还是为中华大我,作为我个人来说,都感到由衷的高兴。” 最后,雷甲钊清悠舒缓、语重心长地道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中国的企业在这里发展得更稳健,利用英国这个世界金融、贸易、交通等中心的平台,把各自的业务发展得更好。 作者:赵雪湄 林白 |